- “老创业人”让中国高铁用上中国传感器
- 来源:赛斯维传感器网 发表于 2016/11/1
一次放弃
1988年
大学毕业时,如今自称“老创业人”的曾永春,拒绝了哈尔滨科技大学让其留校的邀请。
二次放弃
1994年
改革开放后,已是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曾永春向集团递上一份辞呈,他要下海。
三次放弃
2005年
曾永春离开当初自己负责成立的德国传感器公司中国子公司,再次创业建立自己的传感器企业。
每当被别人称为企业家时,曾永春都会笑着纠正说自己其实是个“老创业人”,他用三次创业经历实现了生产世界一流热计量传感器的梦想,也推动了国内传感器行业向世界水平的提升。从1994年第一次创业至今,20余年的时间里,曾永春扎根大连高新区这片创业的热土,也成为了这片热土之上三次创业浪潮的缩影。
寻梦
成为国内首批计算机专家
却打破铁饭碗去下海创业
1991年开始,高新区人迈出了第一次创业的步伐,从西安路的两座科技楼宇起步,进而创办星海电子一条街,直到初步建立七贤岭产业化基地,第一批创业者们以艰辛的努力培育了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为探寻大连高新区的高速发展路径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1988年,曾永春从当时的哈尔滨科技大学毕业,手握着计算机专业的文凭,成为中国第一批计算机专业人才。当年的那个江西小伙子,浑身上下的细胞都有特立独行的气质,不仅体育专长选了冷门的撑竿跳,而且毕业时拒绝了学校让其留校的邀请。于是,曾永春选择了分配到大连仪表集团,投身到上世纪80年代末国企技术设备升级改造的大潮之中。
一到大连,曾永春就爱上了这座城。“有大海,城不大,但干净、安静,在办公室就能看到海。 ”曾永春如是形容当年大连给他的第一印象。而这样的美景,容不得曾永春细细欣赏,轰轰烈烈的集团引进日本设备升级改造工作就开始了,曾永春立刻投身其中。
当时引进的日本设备在调试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初来乍到的曾永春凭借自己能看懂编程的专长,发现了日本方面提供的程序本身就有Bug,一举解决了难题。曾永春很快被调到研究所,成为数字化仪表课题负责人之一。
1988年,大连这座城市与计算机初次结缘,国家组织的首届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在大连试点,曾永春报名参加了1989年的第二届考试,当年全国仅7人通过考试,曾永春榜上有名,从此开始参加各种高水平会议。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创业大潮已经在大连涌动,曾永春再次显示出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向集团递上一份辞呈,他要下海。于是,1994年,曾永春把自己的第一次创业脚印留在了大连,开启了创业寻梦的人生。
逐梦
成为国际一流公司的老总
却辞职打造传感器民族品牌
1998年到2012年,高新区人历时14年的第二次创业,在大连主城区的西部郊野上初步建成了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为核心,以动漫游、网络、工业设计产业等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园区之一。发展成拥有企业5000余家,从业人员12.6万人的科技产业聚集区,地区生产总值截至2012年达到275.7亿元。
从1997年开始,曾永春的创业梦真正插上了翅膀,经历了两次飞跃。 1997年,曾永春负责成立一家德国传感器公司在中国的子公司,他毫不犹豫地把公司注册在了当时大连最具国际氛围,环境最开放的高新区,成为高新区最早入驻的一批国际企业。说起当年选择高新区的原因,曾永春说,他看到高新区代表了国内的发展方向。
1999年,德国总公司想要建设一条世界最好的热计量传感器生产线,曾永春极力争取,把这条生产线落户到大连。不仅如此,曾永春还不断邀请德国专家来中国讲课,并且从德国带回来第一手材料,推动中国第一部热量表行业标准的建立。
2005年,曾永春离开德国公司,再次创业建立自己的传感器企业,也实现了自己创业路上的又一次飞跃。这一次,他仍然选址高新区,用了半年的时间,自己设计制造设备,边生产边改善,将博控品牌的传感器推向了市场。
为了实现在世界热计量传感器领域强手中,给中国企业博得一个位置,让中国国内能用上质优价廉的传感器的梦想,曾永春带领博控科技一直按照国际上最先进的标准要求自己的产品,自己每年都到全世界各地考察,看到最新的产品就想方设法在自己的工厂生产。多年来,他一直追随国际先进标准要求,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让国内热计量传感器的水平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圆梦
占据国内市场8成份额
却仍在投钱创新为环保
2013年,依托“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三大国家战略,高新区掀起了第三次创业浪潮,“2025创新中心”、“软件和信息服务升级版”两架引擎助推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未来的5至8年,高新区将实现“跃上云端,走向高端,强壮特色,创新业态”的产业发展目标。
如今,曾永春的博控科技已经是新三板挂牌公司,博控科技的传感器和国外合作伙伴共同占据了国内市场份额的将近8成,成为西门子公司的合作伙伴,产品大量出口国外,目前累计有近2亿个传感器应用于全球。
曾永春创业之初的梦想也实现了,现在国内的轨道交通系统已经打破了国外传感器的垄断,国内的高铁动车用上了博控科技生产的传感器。可曾永春却并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反而开始琢磨更高层次的创新,让创新的成果最终服务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利用互联网+的思路,曾永春瞄准了智慧供热系统,现在已经在多个城市开展了试点项目。借助传感器与计算机的联网,可以捕捉每个供热环节的实时数据,经过云端大数据的分析,找到热效率低的环节,也给出最优的供热方案,从而实现低耗能高热效。“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技术是一招鲜,只有不断变化才能站到科技潮流的最前沿。 ”曾永春用三次创业的经历,不断实践着自己的这句话。未来的五年,曾永春要把博控科技打造成世界传感器行业前五名的企业,实现国产传感器的国际化之梦。
背景新闻
高新区三次创业浪潮打造逐梦海岸
22年前,大连高新区还是一片片山野农田,一处处渔家村落,经过了2次创业浪潮,如今这里已经崛起了一座产业知识化、环境生态化、功能现代化的科技新城区,形成了一条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22年间,经过两次辉煌的创业,高新区摸索出了一条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驱动力,实现区域城市化的成功之路,也打造出了无数创业者的一片逐梦海岸。
如今,高新区部署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三次创业战略,描绘了未来5至8年发展的蓝图。未来,高新区将紧紧抓住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的历史契机,加速推进高新区产业向特色化、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转型升级。不仅要打造一流的产业环境,还要全力打造一流的自然环境,营造一流的社会人文环境。
2020年,这里将整体实现由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向环境吸引创新创业的转变。打造创新能力强劲、产业优势突出、城区功能完备、创新环境优良的科技新城区和“创新驱动的示范区”。
上天入地无处不在
博控科技生产的温度传感器使用的是铂金材料,铂金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使它在不同温度下阻值变化呈现出完美的线性,因此有着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稳定性。广泛的应用需求和高水准的产品质量,让博控科技的温度传感器几乎可以上天入地。
温度传感器有啥用有多牛:
军用 在军用航空设备中安装了博控科技的传感器,可以帮助设备抵御高速运行的强烈震动;
高铁 在高铁上安装该传感器,保证设备在车厢高速震动中也能正常工作;
风电站 风电站的转轴和齿轮中安装该传感器,保证了机油在摩擦生热中也能有适宜的工作环境;
科考 在南极科考队的装备中安装该传感器,能够测量出冰层水下的精确温度;
民用 甚至在烤肉店里也可以应用温度传感器,便于火候的掌握,能让烤出的肉都能外焦里嫩……
转载请注明来源:赛斯维传感器网(www.sensorway.cn)
- 如果本文收录的图片文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内核实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