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机博会首日掀起科技新潮
- 来源:楚天都市报 发表于 2010/9/25
本届机博会,新技术是一大亮点。昨日,中国机电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司长张骥表示,今后我国机电产业进出口,很难长期保持每年30%以上的高增速,而面对人工成本优势减弱,转变机电产业发展方式已是大势所趋。记者发现,不少展台亮出的“高精尖”产品,已经折射出市场变化。
物物相连三网融合
家里只需连一根线就能看电视、上网、打电话,坐在办公室就能得知到仓库里货物运行,这些新技术离我们的生活、生产不再遥远。对于机电行业来说,这些新技术为其带来机遇。“正在发展中的物联网和三网融合,将是机电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契机。”大会昨日发布报告指出,物联网能够通过电子标签、传感器自动运用互联网传输信息,形成一个庞大网络,使得企业实现对各种产品远距离维护和监控,减少人力成本。而三网融合能将现有的物理网络再度拓宽,使得信息传输成本降低。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院士表示,这两项技术本身也把机电行业蛋糕放大,它们需要各种类型的机电产品。
垃圾一满就发信号
只要用到自动化技术,就会用到传感器产品。
倍加福公司此次参展的阵容十分豪华,相关负责人介绍,世博会期间带来巨量的生活垃圾,就是靠智能传感器控制。在垃圾桶的顶部和底部装上两个传感器,随着垃圾投入,传感器会自动感应桶内垃圾与桶容量之间的关系,当桶内垃圾快要装满时,世博园的垃圾处理控制中心就会接到信号,清扫人员就会迅速出动。“传感器相当于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眼睛,来识别位置和状态。”该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很多工厂正在进行自动化改造,如汽车制造、冶金、能源行业都在投入资金,但此类产品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尚需时日。
美国传感器技术有限公司带来的“新能源”传感器,目前已在中国试水,世博会上出尽风头的氢燃料电池车,就使用他们的传感器。
节能环保仍是主打
本次机博会上,不少展品的设计、功能已实现了节能。
在威特力展区,工程师张奔指着一台逆变式焊机说,“传统焊机1小时的耗电量在5度左右,而这台新型的焊机每小时仅需2度电。这显然节约了能源,也降低了建设成本。”
施耐德展出的压缩机都是低碳环保产品,广泛应用于制造行业。“这些压缩机深受用户欢迎,不少老客户今天再来咨询。”其武汉办事处负责人陈少宇说。
武汉光谷一家激光切割机也打出了“能耗更低”的口号。
业内人士称,针对环境污染相对较大的机电产业,世界各国均已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大力降低机电产业污染程度,提倡环保生产。我国也于2008年召开“节能减排与机电产业发展论坛”,倡导机电产业绿色发展。
一个学术报告只有三名听众
语言障碍是主因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本次机博会展出的多是机械类实物,大多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并不搭边,普通市民的观展热情并不高。
昨日9时,来自美国的karmjit开始作学术报告。让他感觉尴尬的是,开讲时间已推后了半小时,可容纳上百人的报告厅仍空空荡荡。记者在现场观察到,除了一个同行和工作人员之外,只有三名听众坐进会场。
karmjit介绍说,他来过中国很多次,之前在香港、上海、北京等地都做过报告,反响非常热烈,没想到武汉人气这么低。
孙先生听完报告,他认为过于专业和语言障碍是导致其人气低的主要原因,全英文的报告让他如坠云雾,而由于听众实在太少,他也不好意思中途离开。一位多次参加机博会的企业负责人介绍,今年机博会规模缩水,世界500强企业参展不多,这些也影响了参展观众数量。
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参展企业。“来咨询的都是专业人士,目的性很强。”施奈德武汉办事处的陈少宇经理分析,此次展会多是业内人士在打探市场行情,或是了解行业最新信息,希望代理产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赛斯维传感器网(www.sensorwa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