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角大楼与诺斯罗普公司就“全球鹰”性能起争执
- 来源:凤凰网 发表于 2010/6/29
据英国《飞行国际》2010年6月24日报道 在国防采办委员会将进行一次无人机项目评估之前,美国空军最高采办主管和诺斯罗普·格鲁门航空系统公司就“全球鹰”性能爆发了一场舆论战争。
美国空军负责采办的副部长大卫·冯布伦(David Van Buren)极其少见地在一次公开的记者发布会上就为何他和空军对该项目的各个方面均表示不满给出了详细的原因,包括:高成本、漫长的测试和交付周期、项目的进度、机上传感器,甚至是飞机本身。
具有相当权威的国防采办博客“国防部杂谈”(DoD Buzz)引述冯布伦对“全球鹰”Block 30的评价:“测试和交付已经远落后于预期。我对项目的进度非常不高兴,我们对于无人机的成本也很不满。”
诺斯罗普很快反击,坚称美国空军很清楚“全球鹰”Block 20、30和40系统和相关任务载荷全部费用是降低的。公司表示:“确实存在生产批次成本激增的情况,这与每一批次采购数量有关,但是飞行器和传感器的全部费用一直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一点与公司的希望和预期完全一致。”
“公司确定将取得更多的费用降低,并将得到很好的评价。”
6月23日,当国防采办委员会准备评估该项目时,诺斯罗普对冯布伦的评论展开了另一次重击,重述了公司关于响应美国空军60天通知书的要求的承诺。
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副总裁,诺斯罗普·格鲁门航空系统公司总裁加里·欧文(Gary Ervin)表示:“‘全球鹰’每天24小时,每周7天地执行任务。它在全世界参与作战和非军事任务,然而与此同时空军在家里对其进行测试和评估,并审查该系统以进行最终的生产。”
“‘全球鹰’在这些测试中表现优异。其前所未有的性能证实了它对于我们客户的价值,它创造了每天95%战位待机时间的纪录,需要较少的支持和使用成本,并能提供高价值情报。”
“坦率地说,它比今日战场上其他高空情报、侦察和监视系统要好得多。没有其他型号能与之相比。”
在911恐怖袭击之后,2架验证机被要求执行监视任务。从那时起,“全球鹰”已经连续飞行超过1665个作战架次,作战时间总计33280小时,平均每次出动任务时间为15小时,收集的图像超过606000张,总体作战出勤率超过95%。
除了作战任务之外,“全球鹰”还在地震后赴海地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并在北极上空为NASA执行科学研究任务。
其派生型“欧洲鹰”很快准备开始试飞,并根据与德国国防部的一份合同将于今年年底装备德国。